剖析丨中国特色长期护理保障体系的发展方向

发布时间:2024-05-31 06:24:37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深化,慢性病和失能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也日益凸显。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我们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并逐步完善了长期护理保障体系。这一体系是应对失能老年人口常态化问题的重要手段。

067b0c5568e1665d411f8090428066f7_640_wx_fmt=pn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webp

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我们需要建立老年人状况统计调查与发布制度,以及一个与相关保险及福利紧密衔接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在这一政策指导下,政府积极推动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试点实施,并逐步扩大了试点范围,为确保失能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经过八年的运行,长期护理保险(长护险)试点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保障了失能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也维护了他们的生命尊严。这一过程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长期护理保障体系。

展望未来,中国特色长期护理保障体系的发展方向将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长护险制度法制化,进一步完善社保体系 

自长护险试点以来,已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提升为“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标志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从试点阶段进入了全面建设阶段。长护险制度的全面建立离不开制度的法制化。立法将为长护险提供明确的法律框架和制度规范,确保其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实施和有效运行,是完善社保体系的关键一环。通过立法,可以明确长护险的参保范围、缴费标准、服务内容、资金筹集和支付机制等关键要素,为失能老年人提供稳定、可靠的护理保障,这也保障了长护险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整合养老服务资源,完善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配套措施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要实现理想的保障效果,还需建立与之配套的养老服务措施。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整合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实现互补式发展,这不仅能提高社区健康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有效降低慢性病和失能风险的发生率。一方面,整合社区养老服务资源,推动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以社区为核心,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基础健康护理和文化娱乐等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满足失能老年人基础养老服务需求。这不仅能减轻家庭负担,还能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更便捷、更舒适的养老服务。另一方面,整合社会养老服务资源,助力社区养老发展。我们应充分重视志愿者、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力量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通过加强私营部门与公共部门之间的合作,鼓励社会各方参与养老服务,共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不仅能扩大养老服务的覆盖面,还能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让老年人享受到更多元化、更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构建专业化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以支持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 

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不仅涵盖日常生活照料,还涉及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等多个领域。为提供全面、专业化的服务,构建医养结合的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加快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融合,形成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为失能老年人提供一站式、连续性的医养服务,这是完善失能老人照护服务的一大方向。

 推动科技创新与信息化,提高长护险运行效率和监管水平 

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打造长护险服务数字化平台,将平台与相关业务部门、经办机构、服务机构的信息系统深度融合,实现平台数据共享互联、服务供需通畅、信息实时更新、过程监管完整、处置措施及时有效,同时实现了长护险业务受理、失能评定、服务安排、服务过程监管、服务评价、待遇结算等全程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将有效提高长护险运行效率和监管水平。

 建立失能老年人动态监控机制,优化长护险服务供需结构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建立失能老年人动态监控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机制旨在全面、持续地了解失能老人的生活状况和健康需求,从而精准把握失能老年人口的变动趋势。通过动态监控,我们能够及时优化长护险服务的供需结构,确保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不仅有利于为真正有需要的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长期护理服务,还能有效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