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长期护理保险开展亲情照护的利与弊

发布时间:2023-12-27 02:49:52

截至2022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09亿,占总人口的14.90%,已经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在老龄化程度加深的同时,失能老人数量也在不断提高。据全国老龄委预测,我国失能老年人数将在2030年和2050年分别达到6168万和9750万人。

cd7f3e6b63bb160bdeffff15f9139675_640_wx_fmt=png&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png

数据出处:《2022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失能老人护理需求,我国于2016年开始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我国各试点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已有49个国家级社会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另有部分城市自行开展了社会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重度失能老人护理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

截至2022年底,试点城市中参加长期护理保险人数共16990.2万人,享受待遇人数120.8万人,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服务机构达到7600多家,是试点初期(2017年)的5倍;另一方面,试点地区定点服务机构护理人员数达33万人,是试点初期(2017年)的近10倍。

168f98fc7aa81441b64296c1650fe784_640_wx_fmt=png&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png

随着长护险申请人数的增加,长期护理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越来越严峻,如果按照失能人口照护比1:3来算,养老护理才缺口达千万级别因此,需要采取措施鼓励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以便推进试点工作,而亲情照护作为一种相对简单和容易实施的形式,可以作为试点时期的过渡性政策安排

在49个试点城市中,天津、南宁、东营、徐州等地相继开启了亲情照护模式。这种模式在长护险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缓解了专业护理人员的短缺问题,家人照护让老人更熟悉、舒适,不需老人重新适应;家人对失能老人更了解,能更好地满足老人个性化护理需求。

但是这种模式也有不可忽视的缺陷和不足,主要有以下三点:

  • 专业性不足。亲情照护通常是由家庭成员提供,但他们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这可能导致护理质量不高,甚至可能对被照顾者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虽然大多亲情照护试点城市要求亲属在上岗前完成专业的护理服务技能培训,但实际上培训时间短且仅限于日常护理服务,这并不能满足失能人员对专业护理的需求,可能还会存在安全隐患。

  • 负担过重,容易疲劳和情绪化。对失能人员的长期照护通常需要家庭成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会让家庭成员感到疲惫不堪、难承压力,有的家庭照护成员身体已吃不消,疾病缠身,有的则因长久的焦虑和睡眠不足等导致抑郁,这对照护者的生活和工作都会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护理质量。

  • 护理质量难以评估和监管。亲情照护掺杂了一定的感情因素,护理时间、护理内容和护理频次等均是不明晰的,容易导致亲情护理服务的滥用。在这个过程中,失能家庭可能只是领取了待遇补贴,并未进行实质的服务,这也违背了长护险设立的初衷。

dc226ffe4bbfff4bda3bdf760b131353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综上所述,亲情照顾在长期护理中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在选择护理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被照顾者的需求、家庭成员的能力和意愿以及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